台灣背包火車環島遊

台南安平小砲台

我們參觀完安平古堡, 接著步行往下一個目的地 – 安平小砲台。沿安平古堡出口前的效忠街往西走, 穿過安平天后宮旁的小巷, 走到寬闊的安平路。在這裡轉右往西走, 經過安平天后宮。

台南天后宮

天后宮, 又稱天妃宮、天后祠、天后寺、天后廟、媽祖廟、聖母廟等, 常見於中國大陸沿海,及香港、澳門、台灣等地。從南中國以至全中國的海岸都有拜媽祖的信仰, 認為可保航海順利, 所以每所天后廟的正門都朝向大海。

相傳媽祖於宋代開國元年出生於福建興化軍莆田縣的湄洲島, 出生時已有紅光滿室、香氣四溢的特殊氣質。由於出生至滿月均沒有啼哭過, 故取名林默娘。林默娘自童年起即有預測天氣的異能, 常於海難發生時前往救人, 救人無數。於是沿海鄉民紛紛立廟祀奉,歷代君主都賜以頭銜, 尊為天妃。

台南天后宮

安平路兩旁種滿了高高的樹木, 行人步道寬闊, 十分好走。 走了一會, 左邊的草坪上放了一個紅色巨大的「安平」標誌。

台南安平路

在「安平」標誌不遠處放了好像是耶穌誕生和東方三博士故事的擺設。原來這裡是台南安平聖樂倫天主堂。

台南安平路

繼續向前走十數步, 抵一十字路口。馬路對面看來好像是一條藍色的河或海灣, 而安平小砲台就在斜對面。

台南安平小砲臺名稱之由來

安平小砲臺昔日坐落臺江大港旁, 建於道光二十年(西元一八四○年), 隔年又曾加以修建; 1874年, 臺灣府知府周懋琦又再次重修。安平小砲臺是位置最西南的一座砲臺, 當年與四草砲臺形成左右護翼, 成為堅實的堡壘, 卻因規模較小, 為了有別於億載金城的「大砲臺」, 才以「小砲臺」稱名之。之後隨著臺江逐漸淤積,砲台逐漸遠離海岸線而失去海防功能。

台南安平小砲臺
台南安平小砲臺
台南安平小砲臺
台南安平小砲臺
台南安平小砲臺

安平小砲臺旁有一個介紹牌, 讓遊客了解多一些它的歷史背景。

台南安平小砲臺

清道光二十年(西元一八四零年)中英鴉片戰爭發生,臺灣道姚瑩等勘臺灣防務,建議十七處海口設防,嚴防英軍入侵。姚瑩論安平海防地位乃在『東障府城-西扼四草,北阻郭賽,南控七鯤身』,故在安平大港設四座砲臺,此即其中之一。

砲臺配備除了原有兩千肋以下鑄鐵砲外,並從內地發運新鑄八千肋大砲,分別安置在安平、雞籠及滬尾三口。由於砲的威力較大,所以另砌砲臺承安重砲。砲牆高六尺,上做雉堞,垛口高三尺;砲臺長八丈,寬五丈,四週用實心砌造。

姚瑩原議以竹簍-麻袋麻袋貯沙土築砌砲臺與砲墩,次年與工之際,改砌石壁-填土牆與挖長濠,乃為鞏固經久之計。現存砲台基座以花崗石丁順交砌而成,上置雉堞,氣勢宏偉:下闢避砲室,小兒安全;右側石砌砲墩池邐 ,尤顯昔日捍衛府城之雄風。

臺江內海早已從滄海變成桑田, 昔日鎮守臺江旁的砲臺依舊矗立, 向遊人細說台南的每一段歷史。

參觀完安平小砲臺, 坐下來看看手上的細小黑白地圖, 計劃如何從這裡走到觀夕平台。時間已不早了, 如果要在黃昏前抵觀夕平台, 看來要加快步伐, 但重點是不可以走錯路; 還有一樣是最重要的, 就是天氣千萬不要像昨天那般突然變壞。

© BackpackerWebs.com 背包客網 All Rights Reserved.